辖地地名
永胜村(骆驼城镇政府驻地村)
因建村之初当地农民收入相对较高、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寄希望“永远胜利”,故得名。自1970年开始,原正远公社有70多户农户移居此地开荒种地,成为骆驼城开发区最早的主人。1973年5月,由县上统一规划,原正远公社组织,各大队联办,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开垦土地,打井灌溉,新建正远农场,隶属于原正远人民公社管理。1984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宣化、正远、巷道三个农场和原国营碱泉子农场合并,成立骆驼城乡人民政府,正远农场改名为永胜村,建永胜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于骆驼城乡。1993年,骆驼城乡政府机关由梧桐村搬迁到永胜村。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永胜村改名为骆驼城镇永胜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3.50平方千米(5093亩),耕地面积2.74平方千米(3960亩)。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358户、1312人。村委会驻2社,距镇政府(驻该村1社)1千米。
西滩村
因地处骆驼城古遗址西南,且开发时为荒滩,故得名。该村村民自1989年开始由定西市定西县(现安定区)搬迁而来,组建1、2、3社,后陆续移民组建4、5社。1990年4月成立西滩移民基地筹备委员会,1991年12月成立西滩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于县移民站管理。2000年3月,县政府决定将隶属于县移民站管理的西滩村整体移交给骆驼城乡人民政府管理,改名为骆驼城乡西滩村村民委员会。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西滩村改名为骆驼城镇西滩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6平方千米(1860亩)。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275户、1037人。村委会驻4社,距骆驼城镇政府9.80千米。
骆驼城村
因邻近骆驼城古遗址,故得名。上世纪70年代末,原红崖子乡组织霞光、东上坝、西上坝三个村60多户村民至此开荒,种草种树育杨树苗,时名为红崖子乡林草点。自此开始有红崖子和极少数的新坝、定西等地的农户陆续迁入此地。1987年11月成立骆驼城村,隶属红崖子乡,各社名按原迁入村名命名。1989年至1992年,红崖子、新坝以及外地农户大规模迁入该村。1995年开始,由骆驼城乡托管。2000年3月,县政府决定将隶属于原红崖子乡管理的骆驼城村整体移交骆驼城乡人民政府管理,红崖子乡林草点改名为骆驼城村委员会,隶属于骆驼城乡人民政府管理。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骆驼城村改名为骆驼城镇骆驼城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6.0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56平方千米(8100亩)。辖17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316户、1346人。村委会驻2社,距骆驼城镇政府4.80千米。
新建村
因当地农户大多从原新坝乡迁居而来,是新建开发区,故得名。1985年。由新坝牧场和暖泉牧场组织牧场职工迁移至此开发耕种(现1社、2社),属牧场管理的草点。1989年有本地及外地农户迁移至此开荒种地,组建3至10社。1990年1月成立新建村,隶属于原新坝乡管理。2000年3月,县政府决定将隶属新坝乡管理的新建村整体移交给骆驼城乡管理,改名为骆驼城乡新建村村民委员会。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新建村改名为骆驼城镇新建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2.7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1平方千米(3340亩)。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176户、678人。村委会驻3社,距骆驼城镇政府3.50千米。
果树村
因其前身为高台县园艺站果树品种园,故得名。早年为县畜牧站红豆草基地(现八号井,有300亩左右土地)。后红豆草基地由县园艺站接管,成为县园艺站果树(苹果梨)品种园。1985年,从原新坝乡迁入18户农户,在此开荒种地,属园艺站管理。1992年12月,由县园艺站将果树品种园整体移交给骆驼城乡人民政府,建果树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于骆驼城乡。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果树村改名为骆驼城镇果树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2.7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6平方千米(2780亩)。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143户、512人。村委会驻1社,距骆驼城镇政府2.00千米。
建康村
因十六国时前凉国王张骏曾在骆驼城设置建康郡,境内有北凉古都、汉唐重镇骆驼城古遗址,故得名。1973年5月,由县上统一规划,原巷道公社组织,各大队联办,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开垦土地,打井灌溉,新建巷道农场,隶属于巷道人民公社管理。之后陆续由本县巷道、新坝、红崖子公社以及青海、甘肃临夏、定西等地约520人迁入巷道农场。1984年4月25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新垦区的宣化、正远、巷道三个农场和原国营碱泉子农场合并,成立骆驼城乡人民政府,巷道农场改名为建康村,成立建康村村民委员会,隶属于骆驼城乡管理。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建康村改名为骆驼城镇建康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6.5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20平方千米(7800亩)。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373户、1483人。村委会驻2社,距骆驼城镇政府1.40千米。
碱泉子村
因居民点东边碱泉子河上有一座大桥(后经维修加高、拓宽,现仍使用),桥下有一眼泉(现已干涸),泉水流至的地方都成为碱滩,故得名。1954年,甘肃省劳改局在此创建碱泉子国营农场,命名为一站。1970年,农场交部队管理,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管理不善,水利设施毁坏严重,土地弃耕近万亩,耕作粗放,盐碱复生,大量林木被伐,失去农田防护作用。1982年12月20日,碱泉子国营农场由部队移交高台县管理,改名为高台农场。根据县上开发规划,本县原新坝乡、红崖子乡农户搬迁至此筑舍种地,之后陆续有本县及外地农户迁入。1983年成立碱泉子村村民委员会。1984年4月25日,骆驼城乡人民政府成立,改名为骆驼城乡碱泉子村村民委员会。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碱泉子村改名为骆驼城镇碱泉子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5.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9平方千米(4343亩)。辖6个村民小组和1个林场(初为村集体经济林场,一直是耕地,由本县和外地迁入的30多户农户耕种),现有居民252户、1052人。村委会驻5社,距骆驼城镇政府7.00千米。
新联村
原新坝乡群众迁居本地,寓意为新坝迁居此处的群众联合起来发展生产,故得名。1954年,甘肃省劳改局在此创建碱泉子国营农场,命名为三站。1982年12月20日,碱泉子国营农场由部队移交高台县管理,改名为高台农场(三站),1983年初有本县原新坝乡群众陆续搬迁至此垦田筑舍,建新联村。1984年4月骆驼城乡人民政府成立,建新联村属骆驼城乡管理,改名为骆驼城乡新联村村民委员会。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新联村改名为骆驼城镇新联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5.92平方千米(8436亩),耕地面积4.36平方千米(6697亩)。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218户、975人。村委会驻2社,距骆驼城镇政府6.00千米。
红新村
因迁居本地的居民为本县原红崖子乡红沙河村群众,取“红”字、并希冀开始新生活,故得此名。1954年,甘肃省劳改局在此创建碱泉子国营农场,命名为四站,场部设在本村。1970年,农场交部队管理。1982年12月20日,碱泉子国营农场由部队移交高台县管理,改名为高台农场(四站),原红崖子乡红沙河村130户、540人搬迁至此垦田筑舍,其后陆续有定西市、青海省等外地农户迁入。1984年4月骆驼城乡人民政府成立,四站改名为红新村,建骆驼城乡红新村村民委员会。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红新村改名为骆驼城镇红新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5.65平方千米(6998亩),耕地面积4.29平方千米(5600亩)。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230户、831人。村委会驻1社,距骆驼城镇政府4.50千米。
梧桐村
因本地南面正对梧桐泉寺(庙)、附近多长有梧桐树,故得名。1954年,甘肃省劳改局在此创建碱泉子国营农场,命名为总站(按序也叫二站)。1970年,农场移交部队管理,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管理不善,水利设施毁坏严重,土地弃耕近万亩,耕作粗放,盐碱复生,大量林木被伐,失去农田防护作用。1982年12月20日,碱泉子国营农场由部队移交高台县管理,名为高台农场(总站或二站)。根据县上开发规划,有红崖子乡东大队、古城大队、和平大队100余户、350余人迁入此地筑舍种地,改名为梧桐村。1983年设骆驼城乡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办公地点设在该村。1984年4月25日,骆驼城乡人民政府成立,乡政府机关驻梧桐村,同年建骆驼城乡梧桐村村民委员会。1993年,骆驼城乡政府机关由梧桐村迁至永胜村。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梧桐村改名为骆驼城镇梧桐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4.07平方千米(7260亩)。耕地面积2.70平方千米(5200亩)。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132户、519人。村委会驻3社,距骆驼城镇政府7.00千米。
前进村
因建村较建康、永胜村晚,取“向前进”之意,故得名。1964年农业学大寨开始,原宣化人民公社组织辖境部分生产大队在此地开荒种地,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水资源匮乏等原因,“文革”期间撂荒。1973年5月,由县上统一规划,原宣化公社组织乐二、乐三、站南、站北、王马湾、高桥等六个大队,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开垦土地,打井灌溉,新建宣化农场,隶属于宣化人民公社管理。其后有原新坝公社群众陆续迁至此地种地。随着甘肃“两西”建设移民计划的实施,定西、青海等地的群众搬迁至此。1984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宣化、正远、巷道三个农场和原国营碱泉子农场合并,成立骆驼城乡人民政府,宣化农场改名为前进村,成立前进村村民委员会,隶属骆驼城乡。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前进村改名为骆驼城镇前进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5.8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68平方千米(已确权6748亩,还有新开垦、未确权的荒地1000多亩)。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388户、1399人。村委会驻2社,距骆驼城镇政府1.00千米。
本村最早开发时有3个社,因是原宣化公社几个大队的农户居住在一起,故以原所在大队名称命名各社。至目前宣化籍农户所剩无几,多为原新坝、红崖子乡及外迁户。
1社:王马湾、站北
2社:乐二、乐三
3社:高桥、站南
1988年后,又有县内外农户迁入此地生产生活,新组建了4、5、6社。之后各社均以序号命名。
团结村
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时来自3省(甘肃、青海、宁夏)5市18个县的汉、回等多个民族的农户迁移至此,取“团结一致、努力奋进”之意,故得名。1954年,甘肃省劳改局创建碱泉子国营农场,此地名为五站。1970年,农场交高炮营(驻临泽县部队)管理,该地仍沿用五站之名。1982年12月20日,农场由部队移交高台县管理,改名为高台农场。1983年3月,该地西片由原黑泉人民公社组织定安、定平、小坝等三个大队村民到此开荒种地,由黑泉公社管理。东片原为六坝公社六三大队农户开垦耕种,由于离家远、生产生活不便等原因弃耕,之后由宣化公社贞号大队的村民耕种。县上曾划拨此处50亩耕地交给驻高台县武警中队(看守所)负责耕种,此时仍沿用部队管理时的五站之名。之后有本县及外地农户陆续迁入此地。1984年4月骆驼城乡人民政府成立,将五站改名为团结村,建骆驼城乡团结村村民委员会,隶属骆驼城乡。2013年9月撤乡设镇,驼城乡团结村改名为骆驼城镇团结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3.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7平方千米(3650亩)。辖4个(政府核定为2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155户、477人(有57人为后迁人口,户籍不在本村,登记在二号大院)。村委会驻2社,距骆驼城镇政府8.00千米。
新民村
因该村村民是由定西市等外地新搬迁而来,故得名。又因本村处西滩村东,又称东滩,开发初曾在此地建喷灌设施,也叫喷灌站。1983年开始,甘肃省实施“两西”(河西、定西)农业建设计划,高台县在此设立移民点,由原高台县农业局移民站负责打井修渠、架电筑路,完善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安置外迁农户。1985年3月,始有定西市定西县(现安定区)八九十户农户搬迁至此,由于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大部分农户返回原籍。第二年开始,又有定西市较多农户迁移到此筑舍种地。1985年5月,由移民站负责的喷灌工程开工建设,打井8眼(含主井和副井),建喷灌设施,10月工程竣工,安装喷灌机4台开始运行。后因蒸发量大、易生盐碱、作物长势不良等因素,至1987年10月,万亩喷灌实验以失败而告终,喷灌设施停用,改喷灌为井灌。1988年2月成立新民村筹委会,隶属县移民站管理。1993年12月由移民站移交给骆驼城乡,建新民村,隶属于骆驼城乡管理。2013年9月撤乡设镇,骆驼城乡新民村改名为骆驼城镇新民村村民委员会。区域面积4.4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04平方千米(4709亩)。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391户、1452人。村委会驻2社,距骆驼城镇政府4.10千米。